前沿问题对话|②如何观察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
找回失落的故乡:从春节返乡看乡村振兴的现实与希望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村头的那棵树,是家门前的那条小溪;故乡是父亲嘿呦脸上的皱纹,是母亲头上霜白的头发;故乡也是鞭炮声中的那顿年夜饭……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春节返乡的热潮仍旧,乡村的变化又有哪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对此,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二:《如何观察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中国乡村发现》:春节返乡既是人们与亲人团聚的关键途径,也是人们了解乡村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一些“返乡观察”引起了热烈讨论,如何客观看待乡村的变化?
陈文胜: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乡村百年以来的巨变,如何认识和评判诸如“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实表达,如何“留住”或“拯救”为国人所热衷和倡导的“乡愁”?这是评判、理解和阐释中国乡村巨变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为“乡土中国向何处去”而把脉问诊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其中乡村“唱衰论”之所以如此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多是中小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可以同步。中国作为特大型国家,区域极为复杂,资源禀赋和文化差异使不同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不同步发展,不仅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农不同步,而且是城乡不同步、区域不同步。作为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全球大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已经现代化国家的人口规模无法与之相比较,这种不同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由此带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就更加非常突出。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成为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短板。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再进入信息时代的逐渐演进进程,我们置身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同一时空并存这样一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现实。像北、上、广等地区是绝对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处于信息时代,二线、三线城市和大多数县城进入了工业时代正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很多乡村和偏远地区还是传统农耕社会正处于为摆脱贫困而发展的进程中,这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史。不仅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且是区域与区域、乡村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因为每个乡村发展状况都不一样。因此,无疑会发生传统与现代、制度与现实、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激烈碰撞,成为不同层面评价中国乡村的深刻根源。
从客观上说,相比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发展,甚至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来说,历经几千年小农经济发展积淀的乡村中国,在向现代化整体迈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譬如,农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大,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的问题较为突出;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品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压力较大;农民收入结构虽发生了重大变化,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增收乏力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广大农村也出现了空心化、空壳化等问题,乡村发展后劲不足、机制缺失等问题已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然而,乡村唱衰论者对乡村发展的成就视而不见,看到的常常是乡村社会道德低下、伦理丧失、治理无序和环境破坏,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用城市文明的眼光看农耕文明的乡村,把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的乡村进行对比;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判断农村,或者把理想中的农村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农村与中国当前的乡村简单作对比,用自己的价值判断认为乡村应该怎么样,特别是他们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未能实现的梦想,却反而把最好的道德标准、最好的理想图景来要求相对落后的乡村。同时,中国乡村如此广阔,单凭哪一个村庄难以定论,单凭乡村社会中的单一现象难以定论。特别是以文学的情怀和理想,容易把乡村的个别缺陷无限放大而从耸人听闻。现在一些媒体也炒作,说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比非洲还差,我很不赞同这个观点。
的确,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笑贫不笑娼、金钱崇拜、崇尚暴力等现象正在蔓延。可以说,这些问题绝非为乡村所独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是城市病和工业病在乡村的蔓延。因为这些问题虽然出现在乡村而根子在城市和工业,更需要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从城市化与工业化一枝独大的发展现实中寻找答案。
陆福兴:每年的“返乡观察”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乡村的变化,返乡观察的“火爆”,是人们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乡愁”期盼和失落的表达,尽管有些故意的炒作和博眼球,但是都是对乡村的现实或理想的个人表达,我们可以用宽容心态去阅读。因为中国乡村地域太广阔了,不同的乡村差异是非常大的,如南方和北方的乡村,贫困乡村与富裕乡村,偏远乡村与近郊乡村,不同的乡村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天壤之别,因此,如果以某个特定乡村的变化代表整个中国乡村的变化,那是片面的。大多“返乡观察”只是某个特定乡村过年的所察所感,是特定的现象,对于作者观察的乡村来说,是对的,但是,如果推演而来说成是中国的乡村景象或问题,那就是以偏概全了。客观看待乡村的变化,应该说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变化过程中,乡村也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重,但总的来讲,乡村年年在变化和进步是肯定的。
王文强:在乡村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返乡观察”的兴起并引起热烈讨论,说明乡村变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然“返乡观察”本身也有助人们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但对于“返乡观察”中展示出来的一些现象,以及观察者对现象所作的判断,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观察者本身长期在乡村外,缺乏对乡村变化的持续深入调查,在春节返乡的短时期内了解到不一定是所观察的乡村的全貌,而且乡村情况千差万别,一个乡村观察到的情况并非是所有乡村都会出现的情况,所以“返乡观察”只能起到的从不同地方、不同角度看乡村的作用,一味的唱衰乡村和夸大乡村变化都不可取。所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陈锡文曾经指出,对农村情况的基本判断,应基于科学的统计,而不是讲故事。任何一个国家的乡村变化都不是单因素造成的,客观看待乡村的变化与走向,需要从历史的视野、国际的视野、城乡关系发展的视野来综合看待,还要结合国情、国家政策的取向来分析,乡村的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要有所区分,乡村的故事与乡村的统计要结合起来,才能展示真实的乡村与乡村的变化。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